罗店“血肉磨坊”是淞沪会战中最惨烈的战斗符号之一。从1937年8月23日日军登陆川沙口直扑罗店开始,至9月中旬中国军队主动撤离,双方在这座仅数平方公里的小镇及周边展开近一个月的拉锯厮杀。中国军民不怕牺牲、视死如归,以血肉之躯铸成抵抗敌人的万里长城。这场双方你来我往的拉锯战,就其激烈程度而言,丝毫不亚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任何一场战役,因其惨烈而被称为“血肉磨坊”。
一
罗店:必争的“战略咽喉”
图为中国军队反登陆及罗店之战示意图
罗店位于上海北部,长江口南岸。它虽仅有三平方公里,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,是连接吴淞、宝山、嘉定的交通枢纽。对日军而言,占领罗店可沿浏河公路西进,绕至中国军队侧后,切断上海与南京的联系,实现对淞沪战场的战略包围。控制了罗店,就掌握了淞沪战役的主动权。对中国军队而言,守住罗店就能堵住日军迂回通道,保障前线数十万大军的补给线,是淞沪会战“北翼防线”的核心支点。
展开剩余74%二
“磨坊”的转动:近一个月的拉锯绞杀
图为罗店前线中国军队团级指挥官
罗店战斗的核心特征是“反复争夺、寸土必拼”,双方在小镇及周边村落、稻田、河堤间展开“人肉拉锯”。8月23日凌晨,松井石根在指挥第三师团从吴淞口、张华浜大举登陆的同时,日军第十一师团一部从川沙口登陆后,避开中国军队滩头防御,直扑罗店。此时中国军队主力正围攻上海市区日军,罗店仅有少量地方保安队驻守,防线几乎空白。中国军队第18军第11师、第67师星夜奔袭,于8月23日午后抵达罗店外围。士兵们刚下车就投入战斗,在未能及时构筑工事的情况下,用步枪、手榴弹对冲日军坦克集群。日军重炮连续不断炮轰,飞机在空中轰炸扫射,大部队移动十分困难。第11师师长彭善给张治中打来电话:“司令,我们被炸得头都抬不起来,部队如何行动?”张治中斩钉截铁地问道:“我能从南翔冒着轰炸走到江湾,你们难道不能从江湾走到罗店吗?”彭善明白了眼前的局势,立誓要拿下罗店。
8月24日,日军凭借舰炮与飞机掩护攻占罗店镇中心,第11师立即组织反攻,以营为单位发起白刃冲锋。至8月28日,双方在罗店镇内反复易手5次,镇内房屋全被炸毁,变成一片焦土,第11师伤亡达3000余人。
图为进攻罗店的日军步兵
日军增派第三师团一部增援,中国军队则投入第14师、第51师等部队,战斗升级为“焦土绞杀”。日军以重炮和舰载机对罗店及周边实施“饱和炮击”,单日落弹量超2000发,村落被夷为平地,稻田化为泥沼。中国军队则利用弹坑、断墙、河堤构建临时掩体,白天隐蔽,夜间发起突袭。在罗店西北的“陆家宅”,第67师一个连依托残破民房阻击日军,士兵们用刺刀、铁锹甚至石块拼杀,最后仅剩4人时仍死守墙角,直至被炮火覆盖。在镇东的水网地带,双方在齐腰深的稻田里厮杀,尸体堵塞河道,河水被染成红褐色。中国军队每小时都有整连整营的部队被打残,第18军某团投入战斗3天,从2800人减至不足500人。日军虽装备占优,伤亡也达数千人,第十一师团第四十四联队几乎丧失战斗力。
日军在罗店吃了败仗,竟将气出在被占领地区的平民百姓身上。无论男女老少,都被残暴的日本士兵从家中赶出来一一杀害。日军企图利用烧杀抢掠的暴行恐吓老百姓,胁迫他们乖乖投降。然而他们的行径更坚定了百姓抵抗的决心,中国军民更加紧密团结在一起。9月上旬,日军在吴淞、宝山方向突破防线,罗店侧翼暴露。同时,中国军队经近一个月厮杀,一线部队伤亡达70%以上,预备队耗尽,被迫于9月中旬逐步撤离罗店,转至嘉定、浏河一线构筑新防线。9月下旬到10月中旬,日本三个师团陆续来到上海,上海日军人数达到二十多万,接近侵略华北的兵力。得知日军大批增援到来,陈诚认为罗店一线无法继续防守,令守军转移到蕰藻浜右岸二线阵地继续防守,历时一个多月的罗店争夺战结束。
三
历史回响:“磨坊”里淬炼的民族精神
图为陆军第五十一师师长王耀武(右一)在罗店西面的新泾河前线
战后的罗店,这个曾经秀美富裕的江南小镇已经满目疮痍,所有房屋沦为废墟,烟熏火燎的断壁上布满弹孔,随处可见牺牲战士的尸体,很多人至死还紧握武器维持冲锋杀敌姿势,鲜血染红了澄澈的河流。
“血肉磨坊”成为淞沪会战“以弱抗强”的缩影,此后多次被写入教科书、文学作品,成为“用牺牲唤醒民族”的精神图腾。罗店的焦土早已复绿,但“血肉磨坊”的记忆始终警示:民族的脊梁,往往是在最残酷的考验中,用不屈的血肉淬炼而成。一寸山河一寸血,中国军队在罗店争夺战付出了惨烈的牺牲,成功延缓了日本军队前进的脚步,彻底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言。罗店争夺战让中国军民看清了日本侵略者的凶恶残暴,唤起了中国民众的爱国之心,激发了中国军队抗战的昂扬斗志,使中国人民团结一致,众志成城,共同反抗侵略者。
来源:上海宝山官方微信
发布于:上海市爱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