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5年,苏联红军入侵中国东北,迅速击败日本关东军。东北人民以为迎来的是新生活的开始,但谁曾料到,这背后却隐藏着一场大规模的“抢劫”。他们的工厂、矿山、发电厂,无一幸免,甚至连这些经济命脉上的重型机械也被毫不留情地拆走。这样一波“拆迁”,给东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,足足达到了20亿美元。这个过程,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?
1945年8月9日,苏联红军跨过国境线,150万大军迅速冲入东北。仅仅不到两周的时间,战斗便宣告结束,70万日本关东军不堪一击,8月23日,苏联正式占领了整个东北。人民原本期盼着迎接新生,哪知随之而来的却是来自苏联的“大搬家”行动。
自“九一八事变”后,日本将东北发展成了自己的“战争机器”。大量工业设施、矿产资源、以及其他战略性资源纷纷在东北扎根,成群的工厂和矿山遍布大地。到了1945年,东北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越了日本本土,钢铁、机械、化工和能源产业繁荣一片,成为了东亚的“工业心脏”。苏联看到这一切,欣喜若狂,并在占领后没有接管,而是选择直接拆解东北的所有工业设施。
展开剩余82%1945年9月,苏军开始派遣技术人员进驻这些工厂和矿山,挂上“保护工业”的旗号,进行系统化的清点。不久,工人们便发现机器上贴上了标号,火车旁停满了装载的运输工具,似乎暗示着一场前所未有的“拆迁”即将开始。随着这一幕的展开,工厂里的大型机械开始陆续被拆解,工人们心头的担忧逐渐变成了现实。
鞍山钢铁厂,曾经是日本为战争生产兵工钢铁的命脉。钢水在高炉中翻滚,工厂的炼钢炉日夜不停地工作。10月初,苏军进入厂区,三天之内,厂内所有重要机械被贴上了编号。很快,厂门口排满了苏军的运输车辆,拆卸机械的工作正式启动。轧钢机、鼓风机、变压器等设备一一被拆除,工厂里的空机架显得空荡荡的。数百节火车厢运走了这些宝贵的设备,车队蜿蜒穿过大地,驶向遥远的西伯利亚。对于那些无法搬走的设备,苏军选择了直接焚烧,钢铁被烧得熔化成水,工人们站在一旁,眼睁睁看着这一切,心中满是无力和愤懑。
东北一度是中国最强大的电力供应区域,但到了1945年底,苏军却拆走了几乎三分之二的电力资源。锅炉、发电机、变压器一个个被拆除,拖上火车离开。电厂的烟囱仍冒着白烟,却在几分钟后被炸毁。哈尔滨最早感受到了电力不足的困境。1946年1月,市政府发出了用电限额的通告,商铺的营业时间被限制。到了2月,电力断供现象愈发严重,工厂停工,商铺关门,市民生活陷入困境。
此时,东北的工业基础几乎被掏空,原本满怀希望的复兴计划就这样夭折。随着苏联的“搬家行动”逐渐升级,鞍山钢铁厂不过是一个开端。接下来的几个月里,抚顺煤矿、本溪机床厂、长春电厂等一座座工厂相继被拆除,矿场被清理成一片废墟。苏军一路沿着铁路“搬空”了东北的工业资源。
抚顺煤矿,曾是亚洲最大的煤矿之一,年产煤达两千万吨,储量巨大。然而,苏军接管之后,矿区立即被封锁,数百名工程师被派往清点设备。不久后,煤矿里的机械设备就开始陆续被拆解运走,三个月内,超过七成的设备被送往苏联,剩下的设备要么被炸毁,要么被丢弃在荒废的矿坑中。1946年初,抚顺煤矿几乎完全停产,矿工们站在空旷的矿场上,心如刀割。
而苏军的掠夺并不止步于工业设施,还波及到经济的根基——银行。1945年10月,苏军进入长春伪中央银行,打开了金库的大门,将大量金条、外币和有价证券抢走,带走了七亿元满洲币,此外还有大量黄金、白银和钻石。随着这些财富的流失,长春的市场随即发生了剧变。物价飞涨,粮食和生活必需品一夜之间变得昂贵,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。
苏军的掠夺不仅限于工厂和银行,连普通百姓家里的物资也未能幸免。日本留下的家具、收音机、座钟,甚至农民赖以生存的黄牛都成了苏军的战利品。商铺纷纷关门,市民夜里偷偷转移贵重物品,尽力保留家当。面对这一切,他们的愤怒和无奈充斥心头。
到了1946年,苏军宣布撤离,但留下的却是一个满目疮痍的东北。经济基础几乎被摧毁,电力、矿产和工厂设备被洗劫一空,整个东北处于瘫痪状态。为了追回被抢走的设备,蒋介石派宋子文前往苏联谈判。然而,苏联对此回应冷漠,表示这都是“战利品”。这个无情的答复让蒋介石愤怒至极,他在国民政府的会议上愤然拍桌,怒斥这一切。
事实上,在1945年签订的《中苏友好同盟条约》上,中国明确提出,东北的工业资产应归中国所有。然而,斯大林表面上表示理解,但苏联的火车已经把这些工业设备运往了远东,丝毫不顾中国的请求。面对中国的抗议,苏联外交官只轻描淡写地表示“对中国的损失深表同情”,却没有采取任何实际措施。
1946年,苏军撤离后,东北的工业几乎完全瘫痪。直到新中国成立,国家投入了大量资源,才使得东北工业得以恢复。1950年代初,鞍山钢铁厂重新启用,抚顺煤矿恢复了开采,东北再次成为中国的工业中心。然而,1945年这场掠夺,仍然是东北工业史上最沉痛的伤痕。
发布于:天津市爱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